简析歌曲《大国之爱》的立意和精神内核

大雅之颂 大国之爱

——简析歌曲《大国之爱》的立意和精神内核

远牵

歌曲中的“雅”体现着音乐艺术的美感。西周时期,国都附近的乐歌被收入了《雅》,成为《诗经》的一部分。《雅》有“大雅”“小雅”之分。雅者,正也;《大雅》专为国中朝拜,陈述劝戒而作。音乐发展到现代,“雅”已沿袭成为歌曲创作的传统方向,“大雅”更是判断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雅为歌之正声,正能量主旋律歌曲在艺术审美上向“大雅”看齐,是由其强大的教化功能与思想意义决定的。达“雅”不易,臻于“大雅”则更难。主旋律题材的歌曲常被称为“大歌”,也经常会听到“大歌难写”的论调。大歌真的这么难写吗?什么样的歌曲既能得“大雅”之境,又堪登大雅之堂,既能直击心扉,又能传递心声?以《大国之爱》这首“大歌”为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答案。

一首好歌,闻弦歌而知雅意,“雅意”中最重要的是立意,立意须有高度,主题方能凸显高迈。《大国之爱》这首歌的创作始于抗击新冠疫情,但并不仅限于此,创作者将整个歌曲的内涵扩展到我们的祖国面临每一次危难和重大事件时所展现出来的大国形象,无论是疫情、地震、洪水,还是撤侨、维和、护航,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一种大爱精神的传递,也是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大国之爱》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在创作中达成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创作共识,决心下功夫创作一首生命力持久,立意开阔、走心的“大歌”。歌曲主旨由“回家的路途变得如此坎坷,受伤的人们心如刀割”所表现的灾难对人们的侵袭,上升为“大国有爱”的祖国面对危难时对人民的大爱担当,以“万水千山踏过,这里依然是我最美最可爱的祖国”一句反复咏唱,升华为在“众志成城,阴霾散尽”中砥砺前行的国家大爱同人民大爱,这样的立意,由抗疫这个点向国家关爱这条丰沛绵密的感情脉络充分延展开来,最终体现出大歌特有的大情怀与大气魄。

《大国之爱》词曲优美、大气、意境开阔,歌唱家的演唱音色纯净,音质独特,充满深情,非常具有感染力。歌词采用了多种巧妙的修辞手法,在加以有机地复合运用后,体现出了丰富的修辞之美。歌词多处以《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来表现歌曲的意喻与词境:如歌词首句“当梦里花瓣片片凋落,当白云渺渺不见黄鹤”即是“先言他物,再言此物”的托物起兴,“孤单的城市冰冷的夜晚,寒风刺骨大雨滂沱”为平叙直赋,“受伤的人们心如刀割,迷茫的泪水流成小河”为明喻兼转喻;其中“寒风刺骨大雨滂沱”又与后面的“肩并肩一起走雨再大难阻隔”形成前后连贯的呼应结构;而首句“梦里的花瓣”与“不见黄鹤”既代指疫情,也隐喻了灾难的降临;“让死神退缩”使歌曲紧贴关爱生命主题;“疾风知劲草,危难手相握”又以人们口口相传的成语比兴,传递了“爱是高天云,爱是燎原火”这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大国之爱。诸如此类的修辞表达别具深意,使得歌词既有外向的文质之美,又有含而不露的内在附丽,引人暇想,发人沉思,令人回味无穷。尾句通过对“大国有爱,中华圆梦终有时”的反复回旋叠唱,以直抒胸臆的中心句“这里依然是我最美最可爱的祖国”将歌曲情感推向高潮,充分表达出了激荡共鸣在人民内心深处的充满凝聚力与爆发力的“大国之爱”。

大雅之歌的中国气派不可或缺。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启了弦歌治国的模式,古代先贤通过制礼作乐形成完善的礼乐制度,并以黄钟大吕推广为礼乐教化,用“内圣外王”,“家国天下”的思想来外显这种正大、高妙、和谐的中国气派,《大国之爱》歌曲的作曲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明亮的弦乐合声烘托出悠扬正大的气势,工整的曲式体现出颂歌的端严恢宏,加入的吉它音色又增添了不少现代气息,曲式与歌词相互合成中,一首发国人心声,显中国气派的歌曲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主旋律歌曲本身带有意识形态意义,它以艺术形式来强调国家意识,并以此体现中国气派与中国担当。“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大国有爱,中华圆梦终有时”,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也是中国气派的鲜明显映,让时代最鲜活的印迹成为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硬朗元素,这也是《大国之爱》作为一首“大歌”对中国气派的抒怀赞颂。

这首以大雅之歌抒发大国之爱的新歌力作由作家高影新作词,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王丽蓉作曲并演唱,亚洲爱乐乐团伴奏,自诞生以来便赢得多方赞誉。这首歌曲日前已在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中国大舞台”栏目中面向全球播出,并获得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优秀国际展播奖”和世界华人原创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电视台联合颁发的“优秀歌曲国际金奖”。据悉,在推出女声独唱版后,此歌还将推出群星合唱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可以从音乐的不同特质层面来表现歌曲的场域同内涵,以更有力地歌颂我们的祖国在面对危难之时体现出来的大国风范和大国情怀,并面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坚韧不拔、博大包容的大国形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古至今,“乐”都是中国“礼乐之邦”外显文化的重要一脉,礼乐承载着弦歌治国的现实教化功能。"礼乐″中的仁义担当发展至今,依然是现代主旋律音乐坚实的精神内核。“颂”作为乐治的传统,其表现形制与审美标准在沿袭传统,借鉴经典方面己形成根深蒂固的惯性,要推陈出新,只有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将主题的鲜活之美与内容的形制之美在水乳交融中紧密结合,才能在标新立异中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弘扬爱国情怀的理想大雅之作,正如《大国之爱》这样用心讴歌谱就的一曲主旋律歌曲的如上呈现。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杨红霞(资料图)

杨红霞,笔名远牵,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艺术报》《词刊》《经济日报》《金融时报》《图书馆报》《当代人》《短篇小说》《散文百家》《金融文坛》等,作品入选全国优秀散文作品集,曾获徐霞客文学奖。


新闻聚焦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